(1)什么是一本、二本、三本
本科三批这个名词产生于本世纪初,当时全国范围内考生众多,高校招生数量和学生容纳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允许有实力的院校举办可以在一个新的独立本科批次招生的下属二级学校,即独立学院。这些学院的招生批次在一本二之后,故称之为“本三”。其实本一、本二、本三都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系列,学制为四年,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证书,因此从学历上没有区别。
一般把985、211、部分省属重点院校等列入第一批次;把未能列入本科一批录取的其他院校文、理科本科专业,艺术联考、艺术校考和普通体育的部分本科专业列入第二批次;把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列入第三批次。
(2)河北省为什么实行二批次、三批次合并
河北省从2016年开始,将本二、本三批合并,进一步优化高考录取批次和志愿设置。这是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家招生改革“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的重要步骤。国家招生改革的设想是:淡化甚至取消录取批次后,可以让高校更加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不盲目求大求全。
二本、三本合并录取后,原来的三本院校将不再贴三本标签,与二本院校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有利于高校间公平竞争;对考生来说,原来在‘三本’档次的考生,可以填报所有的二本院校,选择空间更大了。
(3)本二、本三批合并,录取院校不会减少
本二、本三合并政策公布后,很多家长有疑问,觉得少了一个批次是不是对孩子来说录取的机会就少了。其实不然,录取批次的合并只是录取过程中减少了一个录取环节,参与我省高招录取的高校总数并不会发生变化,所不同的是以前本二、本三院校是分开录取的,这次合并将集中在一个批次录取。也就是说这次的改革是录取方式的改革,并不是高校间的合并。在本三本二合并后,只是没有了本科第三批次的录取过程,这些学校还是存在的。因此不会出现本三院校与原本二院校合并的情况,合并批次也不会改变办学实质。
(4)本二、本三合并对高校的影响
本二本三合并后,对于本科高校来说将面临着一场重新洗牌。以往有些考生可能顾虑本三的档次,会勉强选一所本二院校保底,这次合并录取后,原来本二本三所有院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就需要各院校突出自己特色。本科三批院校中的独立学院绝大多数都是当年普通本科高校依据相关规定,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特别是我省的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都是省属重点大学,绝大多数师资来自母体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二级学院已经完全成为独立的高校,而且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另外,这些独立学院办本科的历史比一些本二院校办本科的历史还长。从往年录取来看,有些独立学院录取分数已经逼近或者超过本二批,一些热门专业的分数更高。合并录取后,可以给考生留下的选择空间更大,考生可以直接挑选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了。
今后更有可能的是哪个学校办得好,哪个学校更受考生欢迎。
(5)本二本三合并给考生带来的影响
①以往,本二划线规则是二本以上招生总数的120%左右,而本三划线规则2014年是二本以上招生人数+三本招生人数的2.7倍(2015年为2.3倍)。批次合并后,划线比例会做出相应调整。可能有一些同学会失去竞争本科的机会。
②对原报考二本艺术专业考生而言,选择范围扩大。原来只能填报一个院校志愿,合并后可以填报10个平行志愿。
③三本并入二本招生会让原来只能报考三本的学生大受益。相应的,高考分数本来不高,按原来二本、三本分别划线,只能上三本的考生,这下就有机会报考原来的二本院校了,选择范围大大增加。
④新“大本二”院校数目大大增加,层次差距拉大,相应的会对考生及家长在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方面造成一定的困扰。
(6)进入二批分数考生如何谋划
本二本三合并会给考生带来更大的选择自由,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本二批次要挑选的高校更多了。
另外,填报志愿涉及院校信息、录取规则、个人性格兴趣、专业与行业发展、专业与就业等诸多因素和海量信息,要在高考分数出来到上交志愿那么短短几天时间里,在上千所大学的众多专业里找到适合自己分数、性格兴趣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一新的变化,提醒考生及家长:
①提前做好准备,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尤其是录取规则。
②认真研读近三年各校投档分数情况。
③登陆高校官网及其招生网站,查询该校基本情况;分清院校性质,了解院校办学实力,了解院校办学历史。
④有条件的可到校实地考察。
⑤可向周围人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就业情况、师资情况、考研情况等。
⑥向中学老师及班主任了解学校情况。
(7)对考生报考院校及专业选择的建议:
①通过登陆高校官网及其招生网站,查询学校基本情况;分清院校性质,了解院校办学实力,了解院校办学历史,了解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②了解院校学费情况,考生要根据家庭财力情况选择院校。
③了解院校办学地点,充分考虑院校所在城市和所在地理位置。
在专业选择上:
④了解专业在所在学校中的位置以及是否学校重点专业。
⑤了解专业发展前景。
⑥了解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⑦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