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个人中心登录通道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409人。
2011年,我院把学前教育专业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2012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成为河北省独立学院中唯一获得综合改革试点资格的专业。瞄准建设我省一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的目标,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学院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加学生练琴房,建设数码钢琴教室、美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等教学实践场所,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教学综合改革,从教学团队、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第二课堂等多角度进行优化改进。目前,按照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构建了具有鲜明学前教育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健全了各种模块课程,增加了选修课门数种类。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方向制定了教学计划,以扩大学生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又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不同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了以省直机关10所幼儿园和兴发个人中心登录通道学院幼儿园为主的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进一步规范了实践的前期培训、下园指导、实习总结反思等环节。作为第一课堂的巩固和补充,形成了系统的第二课堂专业技能汇演活动,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互相学习交流搭建平台。在学院精心培养和学生的自身努力下,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接近100%。
培养目标:本专业结合独立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丰富的艺术教学技能、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在幼儿园、各种儿童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幼儿师资培训部门以及教育行政与科研部门从事一线幼儿教学、学前师资培训、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热爱幼教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及相应的行为;了解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熟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教育目标,具有理解幼儿、教育幼儿、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特点和幼儿园各部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具备与幼儿直接交往,与幼儿教师直接对话交流,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等观摩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主要课程:学前儿童保健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儿童游戏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声乐、钢琴、美术、舞蹈等。
实验室建设:建有数码钢琴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美工实训室、蒙氏实训室、绘本室。
实践基地建设:
1. 2011年11月,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在省直幼教管理中心挂牌,省直机关下属的十所幼儿园正式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并且一直承担第五、第六学期的实(见)习任务。
2.为发挥高校引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搭建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践平台,我院积极响应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号召,于2013年9月开始筹建附属幼儿园。2015年底,我院附属幼儿园顺利通过教育局、民政局、税务局等部门审查验收。2016年3月1日,兴发个人中心登录通道学院附属幼儿园正式面向社会招生。我院附属幼儿园的全面建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搭建了教育教学观摩和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我院建设“产学研”合作融合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探索了新路径。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教育学部按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计划,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全实践”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整合体系”。 构建“全实践”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整合体系”的依据是幼儿教师的成长规律,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成长。“全实践”是指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上渗透,内容上整合,呈现出不断延续的特点,具体实施方案为:第一学期下园“观摩”,重点了解幼儿园环境布局、区域功能及基本工作常识;第三学期下园了解幼儿园一日工作安排,熟悉幼儿园各项具体工作流程,初步培养幼教实际工作能力;第五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保育实(见)习,重点结合已学过的保健知识联系实际,对幼儿保育工作全面了解并初步实践;第六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教育实(见)习,结合所学的教法课程对幼儿园教学工作进行全面了解,并尝试开展课堂教学、组织幼儿游戏与活动,在一线实践中巩固学校课堂教学成果;第八学期进行教育实习9周,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幼儿园进行综合运用,全面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并与自己的就业结合起来。分布在5个学期实习实践,实习内容循序渐进,衔接连贯,每次实习后均按计划进行相应的反思总结,确保实践效果,真正达到在实践中反思成长的目的。
第二课堂专业技能汇演活动:
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规范、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汇演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教学成效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学习需求与主动性。